🎊 为什么说欹器,是中国最早、最神奇的实物座右铭?

为什么说欹器,是中国最早、最神奇的实物座右铭?

​​

座右铭,本指古人写出来置于座位右边的哲理格言,用以自警。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,座右铭便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。座右铭的内容,是勉励自己、鞭策自己、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。 后泛指人们激励、警戒自己,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。

比如,有人把“处世为人,外圆内方;适者生存,德者居之”作为座右铭。明代嘉靖年间无极县知县郭允礼的座右铭是:“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;廉则吏不敢慢,公则民不敢欺;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而陈毅元帅,在给自己孩子的赠诗中则说:“革命重坚定,永作座右铭。”面对人生的困境,很多年轻人把悟道名言“自出生来无敌手,得道功成不强求!”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。

然而,最早的座右铭,却并非文字,而是一种物品,既“物铭”,具体讲,就是“欹器”。

关于“欹器”的最早记载,可见于战国时《荀子》一书《宥坐》篇。这里“宥”字相当于“右”字。“宥坐”也即“右坐”或“右座”,也就是“座右铭”中“座右”一词的出处。根据《宥坐》篇的记载,荀子所讲的座右铭,就是鲁王所喜欢的“欹器”。

原来,鲁国的国君鲁桓公所喜欢的“欹器”,有个显著的特点,即它所独有的“物理三态”: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

具体讲是这样的: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,就只能呈现出欹斜姿态而无法端正放置,即便强行扶正,一放手仍会歪斜一边,这就是所谓的“虚则欹”;而一旦向这容器注入数量适中的水,它就会保持端正姿态而平稳地悬停在那里,这就是所谓的“中则正”;但向容器中注水又不可太满,太满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倾斜而翻倒,把水全都倒出来,这就是所谓的“满则覆”。

欹器所独有的“物理三态”: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

欹器所独有的“物理三态”: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

鲁桓公生前非常喜欢欹器,总是摆放在座位的右边,目的在于时时提醒自己: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,适可而止,切不可过分,慎防“满而覆”。鲁桓公死后,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,也没忘记将此器物置入庙堂之中,供人祭拜并从中感悟中庸之道。

中国的大圣人孔子,虽然知识渊博、学富五车,也知道鲁桓公所喜欹器之事之理,但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欹器的“真容”。孔子曰:

吾闻宥坐之器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!

有一天,孔子带着学生到鲁庙朝拜,见到了这种器物,觉得很是奇怪,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请教,那人告诉他:这就是欹器。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鲁桓公与欹噐的故事。

他指着欹器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欹器的原理和所蕴含的“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”哲理,还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予以验证。果然,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。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之后,孔子有感而发,叹息道:

“恶有满而不覆者哉?!”他又对学生们说:“读书、做人亦如此,谦受益,满招损。尔等必铭记于心!

回到家里,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置于座位右侧,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、学到老、永不满足。

但是,古代鲁国这件视为国宝的“欹器”,到了汉代就已经失传了。以后的魏、晋之际,杜预曾于公元260年把它重新制作出来。接着,晋代最早推算出圆周率为3.1416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《鲁史欹器图》并加以说明。可惜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,以后又都失传了。

到了南北朝及隋唐时,又有人把欹器重制成功。其中,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欹器,非常成功。北朝的西魏文帝还把改制后的欹器放在前殿,用来提醒自己。可是,这些后来接着又都失传。

总之,鲁国的国宝“欹器”,自诞生之后,在历史的长河里,失传又再现,再现又失传。直至现代,人们虽然对它久仰大名,只是通过文献知道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神奇的“物铭”叫“欹器”,但却从来未曾见过实物:它的构造如何?形状怎样?神奇哪里?却真容难见、一无所知,成为千古之谜。

“车到山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1972年,考古专家在发掘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第216号坟墓时,在该墓室后壁上,看到一幅高154厘米、长400厘米的彩色壁画《列圣戒训六屏鉴戒图》,画面左端第一扇屏风画,竟然是那个失传几千年的神奇物铭——欹器!

考古工作者的兴奋激动的心情,难以言喻!至此,现代的人们才终于有幸目睹欹器的“芳容”:状如倒钟,悬于架上;装水适中,保持平衡;虚欹满覆,君子品格。

专家们根据吐鲁番阿斯塔拉古墓壁画复原的欹器

专家们根据吐鲁番阿斯塔拉古墓壁画复原的欹器

由此壁画可以看出,这位墓室的主人,一定是一位智者,他不但生前时时告诫自己“戒盈戒满”,就是死后也要用“欹器”的蕴含哲理收藏灵魂。

在历史中行走千年之后,深埋黄土之下的人性文化,留给我们更多的,是震撼和崇拜。这幅壁画,不只是简单的线条和颜色,融入其中的伦理与说教,以及墓主人的人生追求,也很值得世人来体悟和自省。

今天看来,凝聚着厚重文化的欹器,不只是一件精巧的器物,更是炎黄先哲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一本厚重史书:它记载着泛黄的历史,警示着后人的行为,描述着中华的情感,传颂着先人的智慧。

欹器“虚则欹、中则正、满则覆”的物理现象,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相关规律、人文基本法则。知度守界、保持“中庸”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,是求正、定衡、丈尺的自然规范和社会法器,也是昭示公正与良知的底线和警绳。

由此可见,欹器既是中华祖先用来劝人修身求正的教具,也是中国最早的实物座右铭。

安置在吐鲁番麦西莱甫广场的欹器(青铜铸造)

安置在吐鲁番麦西莱甫广场的欹器(青铜铸造)

专家们依图所绘形状,经过反复研究验证,终于将欹器制作成功,不但使之再现于世,而且可以传之后代,使中华民族的这一文化瑰宝,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继续发挥劝戒警示作用。

切记:做事,凡事有度,过犹不及;做人,骄傲自满,必遭倾覆!

附:欹器的物理原理

欹器空时,其重心在横轴偏上一点地方,使它向一方倾斜;当其盛水适中时,重心移到器底,遂使它由斜变正;当继续向器内注水至满时,由于重心上移,它就会立刻倾覆,将水倒净。

​​​​

🎯 相关推荐

瑞典超直播赛程表
365速发在线注册

瑞典超直播赛程表

📅 06-29 👀 3491
手机充电多久可以充满
bt365官网哪个真的

手机充电多久可以充满

📅 07-08 👀 7783
信任用审核要多久
365速发在线注册

信任用审核要多久

📅 06-29 👀 2355